以前在学校的时候,《管锥编》《谈艺录》都借来看过,看不懂,十能懂其一就不错,所以其实看不下去,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最多也还是十能懂其一,或者都不到。
但是十几年过去也有些变化,就是有点钱买书了,学生时代太穷了,思想贫乏,钱也贫乏,现在思想还是贫乏,但是有了一点钱。
去各个书店,都找过这两本书,钱钟书的书,除了这两本,其他的买了不少,但是这两本却找不到。
今天去网上找,当当、卓越都缺货,孔夫子旧书网有,中华书局84年版的《谈艺录》,50元,而原价3.25元。
从来没有在旧书网买过书,现在也没打算,但是却知道,如此算来,好书真保值阿,虽然有通货膨胀,但是比起一般的渠道,这三块多钱花得值啊。
我也有几本老版书,上学的时候买的,有一本中华书局的《唐诗三百首新注》,几块钱吧。
想想这可以成为自己肆无忌惮买书以及说服家人同意花钱买书的一个理由了吧
星期二, 九月 26, 2006
朱学勤的《访美五题》
文章的连接在这里:http://reading.cersp.com/essay/course/200609/2470_3.html
文章我看到第二篇,有这样一些话:
这不是我们经常诉控诉鬼子进村的语气吗?听到这样的解说词,每一个中国观众都会惊骇莫名,旁顾左右而不能言它。要知道,这座纪念馆不是民间私人举办的,而是佐治亚州政府以公款设立,它的解说词岂不代表着州政府的官方立场?这样明目张胆的叛乱言论,居然存在一百多年,每天要重播几十遍,联邦政府为什么不来取缔呢?
我后来沮丧地发现,如果按照我所习惯的逻辑,联邦政府有权来取缔,美国土地上可取缔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在南方,到处可见南军的纪念雕塑。如果坐“灰狗”(Greyhound)在乡间旅行,随时都可以看到一面飘扬着的南军旗帜,就树立在某一个美丽的农家院落。那面旗帜上斜着交叉两个宽大的蓝杠,蓝杠里点缀着十几颗白星,一颗星代表着当时一个叛乱的南部州。一些旅游胜地的纪念品商店,橱窗里赫然陈列着南军的灰蓝色军装,柜台里出售各种南军留下的小玩意,如南军的刺刀,南军的军用皮带。甚至在大城市的街头,也可以看见一些后现代造型的小汽车后窗上,贴着一百多年前的南军军旗,招摇过世。朋友告诉我,在南部的很多小镇,还流行这样的娱乐:每到盛大节日,小伙子们最爱玩的军事游戏,是穿起爷爷的爷爷留下的军装,在战壕里与化装的北军再次开打。
这一篇主要讲他在南方看到美国人不同于我们的历史思维,我想是这样的,就是我们的思维习惯往往是“政府怎么能让他们这样?”,而我想,在美国,却往往是,“我们本来就是这样,政府怎么能不让我们这样?”。
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维习惯,来源于处于不同意识形态背景。这样的区别,也反映了所谓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还是人民是政府的人民,不一样的情况自然又不一样的思维。
好在前两年看了几本林达的书,对这一类美国的事情稍微知道点,因此记下来。
制式化的思维是不同于正常思维的。
文章我看到第二篇,有这样一些话:
这不是我们经常诉控诉鬼子进村的语气吗?听到这样的解说词,每一个中国观众都会惊骇莫名,旁顾左右而不能言它。要知道,这座纪念馆不是民间私人举办的,而是佐治亚州政府以公款设立,它的解说词岂不代表着州政府的官方立场?这样明目张胆的叛乱言论,居然存在一百多年,每天要重播几十遍,联邦政府为什么不来取缔呢?
我后来沮丧地发现,如果按照我所习惯的逻辑,联邦政府有权来取缔,美国土地上可取缔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在南方,到处可见南军的纪念雕塑。如果坐“灰狗”(Greyhound)在乡间旅行,随时都可以看到一面飘扬着的南军旗帜,就树立在某一个美丽的农家院落。那面旗帜上斜着交叉两个宽大的蓝杠,蓝杠里点缀着十几颗白星,一颗星代表着当时一个叛乱的南部州。一些旅游胜地的纪念品商店,橱窗里赫然陈列着南军的灰蓝色军装,柜台里出售各种南军留下的小玩意,如南军的刺刀,南军的军用皮带。甚至在大城市的街头,也可以看见一些后现代造型的小汽车后窗上,贴着一百多年前的南军军旗,招摇过世。朋友告诉我,在南部的很多小镇,还流行这样的娱乐:每到盛大节日,小伙子们最爱玩的军事游戏,是穿起爷爷的爷爷留下的军装,在战壕里与化装的北军再次开打。
这一篇主要讲他在南方看到美国人不同于我们的历史思维,我想是这样的,就是我们的思维习惯往往是“政府怎么能让他们这样?”,而我想,在美国,却往往是,“我们本来就是这样,政府怎么能不让我们这样?”。
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维习惯,来源于处于不同意识形态背景。这样的区别,也反映了所谓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还是人民是政府的人民,不一样的情况自然又不一样的思维。
好在前两年看了几本林达的书,对这一类美国的事情稍微知道点,因此记下来。
制式化的思维是不同于正常思维的。
订阅:
博文 (Atom)